“新的大模型不斷涌現(xiàn),課程內容如何持續(xù)更新?”“《人工智能導論——文科版》最近上線,教材如何使用?”……1月8日,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虛擬教研室研討會在北京郵電大學舉行,一線教師討論熱烈。
2024年秋季學期以來,北郵人工智能課程團隊精心制作的教材、課件、慕課視頻等資源,廣泛應用到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的通識基礎、算法原理等板塊。北京市大一新生同上人工智能“第一課”,北郵出品成為教學“母版”。
當前,人工智能已是世界各國的科研熱點與競爭高地,正深刻推動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2020年開始,北郵在人工智能學院開設通識課。這5年,課程已從一門課發(fā)展到一批課,覆蓋群體從一個學院擴展到整個學校再到市屬高校,在培養(yǎng)學生人工智能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一門前瞻性的通識課
點開鏈接,上傳音頻、照片,在老師指導下,北京郵電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大一學生張祺立制作出與自己樣貌、聲音都很相像的“數(shù)字人”?!叭斯ぶ悄軐д撜n為我打開了了解前沿科技的大門?!睆堨髁⒄f。
2024年9月,北郵首次面向全校各專業(yè)3930名大一新生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企業(yè)代表、專家走進校園,讓張祺立這樣的文科生也有機會系統(tǒng)學習人工智能。
5年前,北郵人工智能學院為該院大一新生開設必修課——人工智能導論,前瞻性地開啟了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探索實踐。
“人工智能已成為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痹谌斯ぶ悄軐W院教授郭軍看來,將這門課納入本科新生必修課程體系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圍繞教什么、怎么教,5年來,人工智能導論課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迭代——
教學手段,從編寫教材、叢書,錄制慕課,到舉辦論壇、訓練營、研討班,線上線下全覆蓋;
課程內容,側重科普深度學習、大模型、機器人等應用,優(yōu)化傳統(tǒng)人工智能專業(yè)知識的篇幅……
課堂上,如何結合實踐講好這門課?“討論代替灌輸,理論融入案例。”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李思說。
“請大家拿出手機,看看下載的應用程序,哪些屬于自然語言處理的應用場景?”課堂上,李思引導學生從社會熱點、生活實際切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北京郵電大學黨委書記續(xù)梅表示,學校將持續(xù)發(fā)力,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教師更加創(chuàng)造性地教。強化人工智能與學科交叉融合,從長遠看為學生今后成長、職業(yè)規(guī)劃、創(chuàng)就業(yè)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
一批服務全市學生的好課
“再來一條”“這個部分換案例”,攝像機前,郭亨表情自然。走進北郵創(chuàng)新樓,人工智能學院特聘研究員郭亨正在錄課。
2024年5月,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課程建設工作啟動。北京市教委統(tǒng)籌,北郵牽頭,相關高校共同參與。
通識基礎、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實踐實訓是通識課的4個部分。然而,高校類型豐富,學生專業(yè)背景多元,教學內容如何精準對接學習需求?
“‘接單’以后,我們在課程慕課部分精心設計了3個通用版本,創(chuàng)作了20講視頻。”北京市屬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課程建設辦公室主任、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孫洪祥說。
“深度學習與大模型”“AI前沿應用”“人工智能的社會角色”……打開資源包,一系列課程映入眼簾?!懊恳恢v都要講3遍,通過各個學校教務部門收集反饋。”郭亨舉例,有藝體類學校提出,增加人工智能用于音樂制作、比賽判罰的案例;有管理學科教師希望,“多講講商務、金融領域AI應用,學生很感興趣?!?/p>
“每個模塊側重講什么,是有整體設計的。但并不是照搬,要結合學校不同情況分層設計。”北京郵電大學教務處處長卞佳麗說,一些學校反饋,引入北郵課程,讓教師及時掌握具有參考價值的課程素材和教學方法,提升了教學質量。
“上課前,我把藝體版視頻反復學了幾遍。這種針對性的系統(tǒng)梳理,解決了很多教學疑惑。”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教師徐沁雪說,北郵課程團隊在開課前到多所高校試講,邀請學生“打分”,收集“難不難”“符不符合學生需求”等反饋。
一項面向社會的教學探索
去年暑假,收到錄取通知書時,北郵大一新生還接到一項任務:入學前,線上觀看“AI在大前”課程。
“當具身智能日漸成熟,原先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場景,也許會變?yōu)楝F(xiàn)實。”教學視頻中,人工智能學院副教授陳光展示了科幻電影的機器人片段,將“具身智能”概念娓娓道來。
10節(jié)課,歷數(shù)各類應用場景,解讀背后數(shù)學函數(shù)……大一學生萬昳萱一天就刷完了全部視頻,“深入淺出的講解揭開了AI的神秘面紗,生動的形式讓我對前沿科技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知識導入、興趣培養(yǎng)、學段銜接是我們的授課定位?!标惞饨榻B,這門面向青少年的AI科普課上線后,受到社會各界喜愛,一些中小學校也向北郵發(fā)出邀請。
“如果機器人不知‘輕重’,大家會和它握手嗎?”在北郵附中,同學們爭先恐后地體驗北郵團隊帶來的觸覺傳感器。“我以后也想研究人工智能。”學生張宇桐說,一堂課下來,大家收獲滿滿。
“除了將前沿的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資源直接引入中小學,我們還走進行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讓各界人士走近人工智能?!比斯ぶ悄軐W院黨委書記楊潔介紹,目前,“AI在大前”課程影響力不斷提升,已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
“在人工智能時代贏得主動,關鍵靠人才支撐。教育必須主動求變?!北本┼]電大學校長徐坤表示,當前,高校深化改革人才培養(yǎng)要緊跟人工智能新進展、深應用,保持通識課教學內容的前沿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17日 06 版)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