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14日電 廣播體操——半個多世紀的全民健身記憶
新華社記者張澤偉
在全民健身成為時尚、運動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節(jié)奏歡快、場面壯觀且適合男女老幼的廣場舞,或許會被認為是我國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健身項目。
但其實,在新中國70年體育發(fā)展史上,論規(guī)模、論普及度、論影響力,廣場舞跟有的健身項目比起來,或許只是“小巫見大巫”。
廣播體操,這項曾經(jīng)的“全民運動”,其覆蓋人口之廣,流行時間之長,其他項目恐怕難以望其項背。
“現(xiàn)在開始做第X套廣播體操……”抑揚頓挫、鏗鏘澎湃的口令聲,仿佛將人們拖回純真、激情的年代。廣播體操,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也是新中國群眾體育運動的啟蒙和見證。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體育設(shè)施缺乏、健身意識薄弱、國民體質(zhì)堪憂、健康問題突出。創(chuàng)編一套既簡單易行又便于推廣的全民健身操,顯得迫在眉睫。
經(jīng)借鑒蘇聯(lián)和日本的一些做法并結(jié)合我國實際,第一套廣播體操在1951年11月正式公布。廣播體操的編排順序,先由離心臟較遠、負荷量較小的上肢或下肢運動開始;中間由胸部、體側(cè)、體轉(zhuǎn)和腹背運動組成,逐步加大動作的幅度和負荷量;然后轉(zhuǎn)入較劇烈的、負荷量最大的全身運動和跳躍運動;最后以整理運動或放松運動結(jié)束。這一編排順序和思路也成了以后編操者共同遵守的原則。
不限男女老幼,無需器械,只要方寸之地,就可以伸腰踢腿,抖擻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簡的廣播體操深受群眾喜愛。各地紛紛成立廣播操推行委員會,機關(guān)、學校、工廠、部隊、農(nóng)村迅速掀起廣播操熱潮。一時間,中華大地,但凡立錐之地,皆成運動場。
廣播體操并非一成不變,每隔幾年,都會推出新的版本,不斷在運動量、動作難度和科學性上加以完善。到1981年推出的第六套廣播體操已經(jīng)趨于成熟。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人們的健身方式開始增多,健美操和霹靂舞興起。受之影響,1990年推出的第七套廣播體操追求“難、新、美、全”,但由于難度過大,推廣效果不佳。1997年推出的第八套廣播體操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堅持了“簡單易推廣”這一根本思想。
進入21世紀,國人的健身意識、健身積極性不斷提高,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之后,在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zhuǎn)變的思想引導下,華夏大地處處掀起全民健身的熱潮。當健身項目不斷豐富,健身的個性化、新鮮感、時尚度、科學性等需求不斷提高,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的廣播體操逐漸被忽視。
陪伴新中國走過半個多世紀的廣播體操,如今輝煌不再。雖然2011年推出的第九套廣播體操力圖適應新時代,但仍難復當年之勇。一些中小學開始自創(chuàng)新的集體操,“鬼步舞”“足球操”等開始“占領(lǐng)”課間十分鐘。廣播體操在普羅大眾的記憶中漸行漸遠。
打上鮮明時代烙印的廣播體操,還有沒有未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如何宣傳、推廣、普及,廣播體操都很難再一統(tǒng)天下。新時代有新的體育生態(tài)和新的健身需求,廣播體操要么固步自封、失去生命力,要么適應新時代,在浩蕩的全民健身洪流中煥發(fā)生機。(完)